文明创建,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。满怀着收获的喜悦,我们掰着手指头细数创建成果。
这些年,株洲以脚踏实地的精神,全面推进政务、法治、市场、人文、社会、生态等八大环境的建设,将“国家卫生城市”、“国家森林城市”、“国家园林城市”、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”、“全国双拥模范城”等一批“国字号”招牌收入囊中。
荣誉加身,名片闪亮。而最重要的是文明创建过程,以春风化雨的态势,为400万株洲人民带来了实惠。
生态环境:天蓝水绿,城市宜居
作为一座重工业城市,株洲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的“一百个第一”,也背上了沉重的环境治理旧债。
创建文明城市,株洲以壮士断腕的决心,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“生态革命”。
2013年9月,湖南省政府把湘江保护与治理列为 “一号重点工程”,为株洲的湘江环境治理注入强大动力。
2014年4月,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清水塘老工业区为全国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区之一。10月27日上午,株洲重点企业旗滨集团位于清水塘地区的最后一根烟囱轰然倒地。
几年来,株洲市已关停污染企业162家,拆除了市区500多根烟囱中的452根。同时,随着白石港水质净化中心等设施投入运行,湘江株洲段水质达到Ⅲ类以上,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%。
借得春风铺锦绣,同心描画株洲城。近年来,株洲市不断向“绿色城市”转型升级,总体增绿、见缝插绿、项目添绿……“绿色”已成为这座城市最养眼的底色。
如今,漫步在石峰公园里,童子戏水区荡漾着孩子们的笑靥,荡漾着株洲人的幸福。徜徉在神农城,人们说不清置身于“城市里的山林”,还是“山林里的城市”。
生活环境:舒适、便利无处不在
让市民享受到便利、舒适的生活环境,株洲一直在努力。
2011年5月,株洲在湖南省率先启动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。本地居民凭身份证,交纳200元押金、100元预存金之后,就可到各营业网点实名办卡。如今,这种“随用随借、循环使用”的绿色公共自行车,已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株洲更是全国首个实行公交1元票价的电动公交城。乘坐着舒适的电动公交车,浏览着车窗外的城市风景,不只是株洲人民,连天南地北的客人也竖起了大拇指。
近年来,通过“五改四化”,我市所有道路、农贸市场都进行了全面改造。全市已完成无障碍设施改造779处,共计11943平方米。
走在大街小巷,变化无处不在。
菜市场铺上了防滑地板砖、小区里安上了崭新的体育建设器材、人行道上划出了笔直的盲道、商场里增设了残疾人专用厕所。走在街头,手机没电了,找个公用电话亭就能充电;迷路了,找下区域总平面分布图,就能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。
株洲人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。
市场环境:诚信如金,创业梦成
株洲素有“移民城市”之称,来自五湖四海的人,在这里打拼、生活。
在贺家土夜宵一条街,湖北人已站稳了脚跟;在芦淞服饰城,邵阳人已闯出了一片天地。
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,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创业者。
对医药企业实行信用分级、在网上“晒”出商品价格、为各类机构颁发“经济身份证”……近年来,株洲市以“创文”为契机,着力培养市民诚信价值观、建立企业诚信供求机制、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平台、严厉打击不诚信行为。
在株洲,守信的人,政府建立平台宣传,并为其生活、工作提供最佳便利;失信的人,做事、出行处处碰壁,甚至被司法部门高调曝光、限制高消费、拘留。
2014年8月9日,在“2014中国区域发展与投资论坛”暨“中国最佳营商环境评选”发布典礼上,我市荣膺“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十大城市”称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