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北京斯福社区安全服务中心网站! 收藏本站 | 设为首页
  
当前位置:首页 >> 互动交流 > 交流园地
孤独症诊断标准有了遗传学依据
发布时间:2018/7/26   点击数:622  字体显示:

(记者王潇雨)近日,温州医科大学基因组医学研究院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/生命科学学院、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合作,首次从遗传学角度分析孤独症不同亚型的相似性与差异性,为第5版孤独症分型与诊断标准提供了证据。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《分子精神病学》上。

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类复杂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,在0~8岁儿童中,发病率高达1%以上。“孤独症的典型症状是持续的社会交流与互动缺失,重复刻板行为与狭隘的兴趣。但同时,这一疾病具有极高的临床异质性,患者常伴随有多种其他临床症状,给临床准确诊断带来巨大挑战。”本研究的指导教授、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孙中生介绍,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,根据孤独症的临床表型将孤独症分为3个亚型:典型孤独症、广泛性发育障碍、阿斯伯格综合征。最新的第5版不再对孤独症进行亚型分类,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。这一变化引起学界极大的争议。

在此次研究中,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入组的1628例典型孤独症患者、1564例广泛性发育障碍患者、276例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及2299例对照人群,从新发突变、致病基因、脑表达模式和生物学通路等方面,解析孤独症3种亚型的遗传相关性。研究发现,典型孤独症患者和广泛性发育障碍患者共享大量的新发突变、致病基因、脑表达模式以及生物学通路,但是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表现出更多的特异性。

孙中生表示,该研究从遗传学的角度拓展了学界对孤独症的理解,并印证了指南将亚型合并的合理性。“典型孤独症、广泛性发育障碍可合并研究,但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是否可整合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。”孙中生还指出,孤独症的精准诊断还需结合其临床表型以及患者的基因变异信息。

打印此页】【收藏此页】 
机构概况 | 联系我们 | 收藏本站 | 设为首页
本站由北京斯福社区安全服务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ALL Right
地址:中国·北京市房山区拱辰南大街1号 邮政编码:102488 联系电话:010-88811788
Copyright © 2016, www.cnsfac.com 北京斯福社区安全服务中心 网站地图
备案号:京ICP备202203145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