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眠与多梦失眠越来越困扰现代人,而且很多人觉得失眠影响了自己的健康。近段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的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-知识与技能(2015年版)》“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”中就提到:劳逸结合,每天保证7~8小时睡眠。(释义:任何生命活动都有其内在节律性。生活规律对健康十分重要,工作、学习、娱乐、休息、睡眠都要按作息规律进行。要注意劳逸结合,培养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爱好。顺应四时,起居有常。睡眠时间存在个体差异,成人一般每天需要7~8小时睡眠,儿童青少年需要更多睡眠,长期睡眠时间不足有害健康。)
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症状。失眠的人表现为睡眠数量不足,如入睡太迟,入睡后经常觉醒或晨间醒得过早等;或者睡眠质量不高,如睡眠不深、打鼾、多梦等。由于睡眠的质与量不够,影响到次日的工作和学习,出现困倦、乏力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身体不适感。
根据失眠存在的持续时间,可分为短暂性失眠(失眠持续时间小于3周)和长期性失眠(失眠持续时间大于3周)。引起失眠的原因,大致有以下几种:
1.生理因素
睡眠的正常生理节律被扰乱,则可引起失眠。日常生活、工作或环境问题,如日夜班工作、跨时区飞行旅行,都可扰乱正常生理睡眠节律,导致失眠。
2.心理因素
突然受惊吓、心情紧张及长期的心理冲突,或生活中遭受重大挫折和不幸,均可导致失眠。
3. 疾病因素
常见的发热、疼痛、咳喘、瘙痒,均可引起失眠。心、肺、肾等脏器功能衰竭及内分泌疾病,也易引起失眠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往往伴有睡眠异常,如痴呆、帕金森病、神经症、精神分裂症等疾病,多伴有失眠症。
4.药源性因素
有些药物可引起失眠,常见的有甲状腺素、抗心律失常药、口服避孕药等。
5.不良生活习惯
过度吸烟、饮酒或喝浓茶、咖啡均可引起失眠,尤其是临睡前饮用后,更易引起失眠。
6.环境因素
恼人的噪声、刺眼的光线或高温、潮湿等环境因素,均可造成失眠。
7.年龄因素
老年人睡眠时间较少,而且由于躯体疾病的原因,可引起睡眠的质和量下降。
很多失眠症患者对睡眠产生恐惧,当夜晚来临时,费尽心机地思考如何尽快入睡,同时害怕失眠,造成内心冲突。虽然想出各种不同方法企图预防失眠,但是越想尽快入睡,而越难以如愿,使内心的冲突进一步强化,因而更加烦躁、焦虑,痛苦不堪,形成恶性循环。
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一种方法是顺其自然,不要强迫自己入睡,采取能睡多少就睡多少的态度,听任睡眠的自然来临,反而在不知不觉中较快入睡。
只有想睡时才上床,并且睡前不看书报,也不看电视,不吃东西,不工作。如果上床后15~20分钟仍不能入睡,应该下床到另一个房间,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,但是要避免看电视,只有想睡时才回到床上,目的是重建卧室与睡眠的关系,而不是把卧室与失眠联系起来。
应尽量减少或避免白天打盹,以增加夜间睡眠。老年人如果需要,可在中午小憩30分钟。
药物治疗失眠有5个基本原则:使用最低有效剂量;间断给药,每周2~4次;短期用药,连续用药不超过3~4周;逐渐停药,不要突然停药;注意停药后失眠反弹,减药要缓。孕妇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,服用睡眠药时要慎重。
常用的药物有“地西泮”(安定)“利眠宁”“硝基安定”“氟安定”“舒乐安定”“三唑仑”“佳乐定”等。
入睡困难者,宜选用起效时间快和持续作用时间短的药,如“三唑仑”“佳乐定”等,既可诱导快速入睡,又可避免次日晨起困倦、过度镇静。
夜间易醒和早醒者,宜选用持续作用时间长的“氟安定”和“硝基安定”等。
用药一般从小剂量开始,如不能奏效,应逐渐增至获得理想的效果为合适剂量。服药应在临睡前半小时服用。
常用剂量为:氟安定30毫克,硝基安定10毫克,佳乐定0.8毫克,舒尔安定2毫克,三唑仑0.25毫克。超过上述剂量,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,以免出现不良反应。
|